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并且作答:关于喝茶与品茶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喝茶人的目的是什么?有的人喝茶只是单纯的为了解渴,觉得茶水喝的舒服;而有的人喝茶是带有思考的去喝,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去喝的。后者的喝茶可以理解为品茶,在喝茶的过程中会很细致的去感受茶叶带来的一些感官体验,包括从茶叶的外形、香气、茶汤、滋味、外形等一些维度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一听“喝”和“品”,会觉得“品”更具内涵一点,因为“品”是需要饮茶者花时间和精力力,“品”带来的体验是会比“喝”带来的体验感更好的,品茶的本身之外,也会品茶背后的文化内涵,会关注整个泡茶过程中一个享受过程~关于茶是用来喝还是用来品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得看你需求,大自然赐予人类茶叶这个神奇的物种,并没有一定的规定,他的出现是为了让人喝的还是让人去品的,所以茶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古时文人骚客皆爱品茶,但也不影响平民百姓把茶当作“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生活基本所需,作为一种普通解渴的饮料作用。
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