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茶时,可以根据绿茶干茶的嫩老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投茶法。如果泡的绿茶大多都是芽头,适合采用上投法,即先将沸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再往杯子里放茶。像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的明前茶适合这种投茶法。如果泡的绿茶以芽叶为主,适合采用中投法,即在玻璃杯中倒一半开水再投茶,投茶完毕后再倒入另一半水。像黄山毛峰、安吉白茶、日照绿茶、恩施玉露等,如果不是特殊批次,这些茶一般是芽头带一两片嫩叶,比较适合这种投茶法。
如果泡的绿茶采青粗壮,适合采用下投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先放茶,再注水泡茶方式。像一些绿茶的雨后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适合用这种投茶法。八、注意泡茶时间我们平时泡绿茶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闷泡法,一种是茶汤分离法,不同的方法,茶水浸泡的时间会不一样:闷泡法:一般投茶以后,泡半分钟就可以喝了,时间再长,茶汤的苦涩度会增高。
茶水分离法:一般水注入盖碗或者紫砂壶中十几秒就可以出汤了,紫砂壶时间还可以更短一点,因为紫砂壶出汤比较慢。结语泡茶是个技术活,注意泡茶方式的目的就是要避开茶的缺点,凸显茶的优点,即所谓的扬长避短。如果我们注意泡茶方式,即便是品质一般的绿茶,我们也能扬长避短,泡出稍好的口感出来;如果不注意泡茶方式,即便是品质很好的绿茶,泡出来的口感也会与我们花费的价钱相差甚远。
谢谢邀请。这道题一题双问,那么就先来回答泡茶的问题:泡茶有大壶茶,小壶茶,紫砂壶茶,玻璃茶具茶,玻璃杯冲泡茶,瓷碗盖茶,还有专门用来煮茶的器具等等。怎么个泡法因人而异,因茶品种而异,茶叶投放,一看个人对茶的习惯程度,二看个人品味要求,三看场合需要,四要看对茶的所需(比喻说:闲时泡杯茶,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的享受。
跟那些大热天,还要干苦工,干力气活的,就完全不同了,前者是闲着品茶,后者是因为口渴而需要喝茶),还有那些五花百门的泡茶(那是有一定的商业虽要的,那不多评了,相信有点脑筯的人都会明白),所以怎么泡茶,个人认为,只要你泡出来自己喜欢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不正确的标准。不过,要提醒一不,泡久的茶不好喝,经常这样喝会伤身体,放凉了的茶也不要经常喝(有关这些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有写过,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手打原创,关于泡茶究竟用盖碗比较好还是紫砂壶比较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经济允许,一定要买把紫砂壶用来泡茶,紫砂壶在泡茶的过程中也是水与人与器交流的过程,所以在喝茶的同时要养心,这样才能体现出品茶的味道,盖碗最早是北京人喝茉莉花茶的器物,所以在冲泡品茶的过程还是应该选择一把适合自己和茶的紫砂壶。
感谢头条邀请,泡茶用水的优劣,对茶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水的酸、碱度和金属离子成分上。水质呈酸性,汤色的透明度较好,水质趋中性和微碱性时,会加速茶叶中的茶多酚氧化,色泽趋暗,滋味变钝。一般井水偏于碱性多,江、湖水和自来水常常带来浑浊和漂白粉异味,不建议用来泡茶,蒸锅煮沸的水常显汤熟,新安装的自来水过滤含有铁离子较多,加重茶汤的颜色,所以泡茶时尽量选用深井水和自然界中的矿泉水以及山区流动的水流较好。
同种茶,同样水,同样泡茶法,为什么不同的人泡出的口味不同?
这得从影响茶叶品质和感官的主要物质分析起,大家普遍认为茶叶口感的是儿茶素涩、氨基酸甜、咖啡碱(茶碱)苦等茶叶的主要成分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味,其实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更关键是茶叶中那些微量成分——香气物质成分。我们曾经做过实验,回收茶叶香气,在一杯300ml的速溶茶中回填仅5微升,速溶茶的感官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气变强,口感变醇厚,相当于变了一杯茶。
了解这个因素后,就很容易解释“同样茶,同样水,同样泡法,不同人泡出来的为什么口味不一样”了。投茶量差异、水温差异、注水速度差异、注水方式差异、出汤速度差异等,都很容易造成冲泡出来的香气物质成分差异,也就造成了口味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茶艺师泡茶时,一般都会先品一下,然后根据口感调整后续的冲泡手法。欢迎关注@茶性随心,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对茶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