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的茶农对自己种植的铁观音十分用心,追求品质而不在乎每年的数量,对采集回来的茶叶十分严谨筛选,确保茶叶是高质量。安溪铁观音每家农户对于自己经营的茶都十分有信心,因为它们不掺加任何的肥料和农药,全部都是纯天然的。不管是从种植到采摘再到茶叶制作每到工序都是很有讲究,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品质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福建和广东哪个省喝茶的人多?茶文化起源比较早?
广东喝茶的人比较多,茶餐厅遍布广东各地,到处都有,茶叶消费全国第一,要说茶文化起源,福建比广东更早。福建东临沿海,西连武夷山脉,属于丘陵地带,温热带气候,适合种植茶叶的生长,福建西部到处是茶山,古今盛产茶叶地区,福建种植茶叶,历史悠久,中国茶叶文化,离不开福建,福建茶叶品种繁多,比较著名的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山岩茶,绿茶,红茶等品种齐全,配套齐全,还有南平建阳烧制的建盏,德化陶瓷,生产精美的茶壶,茶杯,茶具,以及将乐擂茶文化,使福建茶文化得到了提升。
福建最早就有茶文化的记载,见于泉州府,南安县丰州古镇,古时是闽南政治文化中心,在丰州桃源村,西北处莲花峰,摩崖石刻,莲花茶记(公元376年)比陆羽《茶经》记载要早三百余年。莲花峰高120米,建有莲花岩寺,唐时有一座欧阳詹书屋,唐未诗人韩渥,在此地隐居时,曾写下诗句,石崖觅芝叟,乡俗釆茶歌。公元1011年时,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四个字依然存在。
郭沫若先生在1962年,游武夷山时写下了诗句。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武夷山一带,包括建欧盛产建茶,武夷山茶,大红袍等,北宋林逋在《建茶》一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在明朝时期,福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郑和七次下西洋,商船起点在长乐,购置大量茶叶,茶器,到海外贸易,这一时期,福建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是鼎盛时期。
从小到大一直饮用茶水,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较,哪个体质更好些呢?有相关的数据吗?
茶是食品,不是药品!根本不能随便在人体实验中得出相关数据,得到相关结果。茶是药食同源的自然界的美味。虽然从茶的发现,食用,利用,使用之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对外交流,品种培养,品类变化,市场接受……的过程,但是,归根结底,茶被人们利用的主题内容应该都是围绕“健康生活!快乐生活!”而作文章的。
具体到从小到大喝茶与不喝茶的人的体质好坏比较,我没有找到权威的证据资料可以参考,更别说科学数据的建立,实验结果的确认。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漫长的岁月和长久的研究时间,以及巨大资金消耗,才可能得到的不一定确切的结论。但是,从我们实际生活中,从消费人群中,从消费地域中,消费习惯中,实际上我们都可以相应地得到,相较于提问者所提问题的关键意图,和相关内容的不完整的答案和较满意的结论。
西藏藏族同胞的酥油茶,新疆人的奶茶,蒙古人的奶茶……无不表现出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必要性。有道是“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他们的生命的必需,茶是他们生活的必要。要从体质上来看,这些从小到大用茶喝茶的同胞们一一他们耐严寒酷暑艰辛,耐恶劣地理环境,耐恶劣气候环境,耐食物粗劣缺乏……他们的体质还是那么好,还是那么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以及潮汕地区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喝茶的,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文化现象。
他们那里的人,个个体质好,精神佳,还是公认的长寿之地呢。就是我们内地人,在过去较艰苦的时候,很多地方的人也必需喝茶,而且也是从小喝茶,一直喝到大,只是条件限制茶叶珍贵,喝的茶水都是淡茶水。当时基本上每家每户要烧茶,都是一烧就是大锅(壶)开水,而且只放一点点茶叶,然后用茶桶装着备用。并且,我们很多人家里的茶水,一喝就要喝好几天,直到喝完为止,才能重新换新鲜茶水,根本不管不顾隔夜茶是否卫生健康,是否可以喝。
当时人们生活基础条件差,学生们在学校里很难能喝到茶,只有小朋友们放学回家才能有茶喝的,很多小朋友一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喝茶,而且一喝就是一大杯,咕咕隆隆急急喝下,很爽快,很过瘾。有些条件好的学生还在家里用茶水壶装些茶水带到学校喝。现在这群从小喝茶的小朋友已经长大了,个个身体棒棒的,很健康,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还有,当时的大人们(成年人)上工地,去工厂车间,去机关单位上班,也都是喝单位公共茶桶里的茶水。并且,当时没有人因为共用茶水而产生诸多不适,诸多病症,更没有因此喝茶方式引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这些人,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工作积极肯干,身体好,精力旺,体质佳!现在的人生活好了,反过来对茶的作用还存有疑虑,存在误解,根本没有好好去想想能够传承下来(去)的东西(茶)是一定有其正确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