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饮用刚制作出来没多久的新茶。我们知道成品茶在加工好之前都会进行干燥处理。如果马上饮用这类型的新茶,就会出现“锁喉”这种症状。正如清初才子周亮工在《闽茶曲》里写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虽然周亮工说的是武夷岩茶,但其实这个道理适用所有的茶类。刚炒出来的花生吃多了还会上火呢,茶叶其实也是一样的。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茶知识,了解茶文化。首先,大多数杯子都无法做到茶水分离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哪怕水温比较低,也会缓慢释放隐藏在茶叶中的内在物质。浸泡的时间越长,内质释放的越久越多,表现在茶汤上就是滋味越发浓重、苦涩。反观茶具,无论是盖碗或茶壶,都可以做到彻底将茶水沥干,所以内质的释放是适量的,茶汤自然更加好喝。
其次,茶具喝茶多为小口啜饮以常见的30ml容量的品茗杯为例,敞口小,大家在喝茶时只能小口啜饮,自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感受滋味与香气上。而杯子敞口太大,牛饮之下,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吃得很快,却尝不住具体味道。所以想要更好地感受茶叶风味,自然还是以茶具为佳。想了解更多专业茶知识,欢迎关注【小陈茶事】。。
我们天天都喝茶,离不开茶的人爱茶是因为什么呢?
禅茶一味的源流正是禅宗的祖师,一位由印度远渡重洋来到我们中国,在少林寺后山一坐九年的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少林寺的僧人们虽然不认识他,但出于慈悲,怕他饿死,所以送饭食给他,但是送来的饭菜都原封未动,后来渐渐去看他的人就少了。达摩祖师虽然不饮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盹着了一会。
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愤怒,连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渡众生!于是他割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在达摩祖师修行的过程中,被掷到地上的眼皮变成了一棵树苗,并变得枝叶繁茂,清香扑鼻。小树渐渐茁壮,将树枝伸到祖师头上为他遮风挡雨。到了修行的最后一年,达摩祖师的精神变得很差,时常在禅坐过程中昏睡过去,但为了达成修行的目的,祖师不轻言放弃。
一次,达摩祖师在打坐间隙误食了身边的树叶,之后他感到全身舒畅,思路清晰,连精神也变得充沛了很多。自此之后,达摩祖师只要一有困意便吃上几片树叶,用来驱赶睡魔。闭关九年的目标最后终于达成了,达摩祖师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参透了人世间的一切爱恨情仇,彻悟了生老病死,最终修成正果。而伴随祖师修行的神奇树叶也被世人所熟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掌中宝”——茶叶。
茶道,就是将饮茶过程上升到对美感的把握。不仅要求沏茶过程有礼有序,品茶过程不失仪式感,更要求茶席上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修为,且做到心无杂念。茶有一道茶之道,如人生之道。品尝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并论,以茶道来省悟人生之道。茶有二悟一杯茶,由苦而甜,而后回味绵长,人生亦如此。拿起,放下。拿起是为了生存,放下是为了生活。
茶是三友饮茶以客少为贵。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将酒和茶糅和得最好的还是苏东坡的:宛如银河下九天,钢斧劈开山骨髓,轻钩钓出老龙涎,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原来说起茶道,大家都觉得是一种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茶艺欣赏。然而现在,茶道的思想得到普及,寻常人家饮茶时也注重茶道的仪式。这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美学,通过沏茶、饮茶、赏茶、悟茶等过程,达到修心养德、沟通情感、传授茶礼仪的境界。
但万万不能把茶道想成一种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它只是对生活中饮茶习惯更艺术化地展示。就好像饭每天都要吃,但设计感十足的餐具加上精美的摆盘,更能激发你的食欲。以简单的泡茶基本功为底,往更高更深的层面去探索一杯茶如何从味觉、嗅觉、视觉上刺激你的感官,留下最真实、最持久的回味。茶道,传递的是一个茶人对平凡生活不将就的态度,是以修养为目的去结识一杯茶,也是对茶和自己内心快乐的追求。
中国茶在提神醒脑方面不比咖啡逊色,然而年轻人爱喝茶的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茶企宣传,产品设计,定位定价,有很大的问题,现阶段茶消费的主力军是中老年人群,可以比对下和咖啡的宣传,从广告和代言方面,你就能看出问题了。不是年轻人不喝,因为他们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没有喝,他们喝没有认同感,感觉也不酷。喝不喝都行。而咖啡宣传基本都冲着年轻人的点来的,当红明星,镜头内容,都是年轻人喜欢或者理想得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