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到了邺城,史称东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南北朝的结束公元581年隋文帝称帝,公元前589年灭陈,结束了分裂了三百多年的中国,重新统一了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的时期。唐朝末期,黄巢起义。黄巢手下的将领朱温造反。公元907年建立后梁。公元923年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后来不服,于是攻打后梁,建立了后唐(因为是李姓,于是还是沿用唐的称号。
)后唐大将石敬瑭勾结契丹,契丹提出要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同意了。在契丹的帮助下,公元936年,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没想到契丹后来灭掉后晋。契丹在中原没待多久就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刘知远找准时机,公元947年建立后汉。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北宋。十国是前蜀,后蜀,南唐,南吴,吴越,闽,南汉,楚,南平。
南北朝时期,南朝是正统还是北朝是正统?
“正统”二字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字,每逢多个政权并存的时代或新的大一统王朝出现的时期,有关“正统”二字的争论就会出现,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从王朝的传承来看,南朝的政权延续自东晋,东晋又来自于西晋这个短暂大一统的朝代,故南朝应属正统。何况东晋的偏居江南与五胡乱华相关,北方的高门大族大多南渡,有“衣冠南渡”的说法,故从文化角度来看,南朝继承了更为纯粹的中原文化,视南朝为正朔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但矛盾在于,在两晋南北朝之后统一整个中原地区的王朝——隋王朝,确是直祧北周,使得南朝、北朝孰为正统的问题再次引发争议。此外,隋唐统一之初所采用的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也有很强的北朝渊源,故北朝的历史也对后续朝代的发展与延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得视谁为正统的问题更加复杂。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之中,有“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说”两种观点。
支持前者的代表有唐长孺先生,唐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中详细的论述了其论点,认为唐初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在中期瓦解,后以两税法、募兵制代替,与南朝税法、兵制相近,科举以文学取士之风也承袭自南朝,更不必提文学上隋唐对南朝的继承;强调北朝重要性的代表有钱穆先生、田余庆先生等,田先生认为南北朝历史运动的主体应在北而不在南,阎步克先生也指出北朝的官僚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等层面要优于南朝,为以后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出口。
关于茶叶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如果有是什么样子的?
我是@水刃木向东,关注我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有趣故事。说起茶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包括茶道、茶德、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艺等。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礼仪。中国茶文化的内涵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敬茶等体现。若说到约定俗成的文化礼仪,首推“敬茶”。端茶。我国是礼仪之邦,敬茶之礼古已有之。
敬茶要讲求礼貌,下敬茶之前要把杯具洗净,切忌用手抓茶。茶汤的熬制是一门学问,在此不多赘述。但是在敬茶时至少不能漂浮一层泡沫。在把茶杯端给客人时,无论茶杯有无柄把,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上托盘。浅茶满酒。我国自古便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者冲茶时,不能装满,一般是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为佳。如果将茶冲满杯,不但烫嘴,还有逐客之意。
侍茶。在上茶之前,应该先向客人说声“抱歉”,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露微笑,说:“请慢用”。在客人已经喝去半杯时候,要及时添加开水,让茶汤浓度和温度前后大概一致。客人饮茶中要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达到调节口味的效果。待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品茶。品茶者也要以礼还礼,用双手接茶并点头致谢。品茶时要慢慢细饮,最好边谈边饮,不可手舞足蹈,狂喝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