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有一些帝王喜爱鉴藏书画,有的还参与创作,但像宋徽宗那样,以全副身心投入到书画事业中去,并能把个人的爱好广泛而深入地推广到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是独一无二的。这方面的建树,突出表现在他对宫廷画院的改革与建设上。宋徽宗登基后,继承前代西蜀和南唐的传统,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书画院,组织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直接为宫廷服务。
作为画院的直接的组织领导者,宋徽宗按照自己的艺术旨趣和鉴赏标准,实施了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革新措施,为它订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画学、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宋徽宗改画院征召体制为考试录取,正式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像选高级官员一样,开科取士。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前朝帝王仅仅是将画院看作一种服役机构,徽宗则从长远建设出 发,从人材培养、艺术发展的高度去建设画院。
他采取了“旧人旧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区别对待方针,除前代留下的已在院内供职的知名画家外,其余全部通过考试录取。由于徽宗本人深谙绘画艺术,他所招纳的人才自然也是高标准的。在国子监增设画学,共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评画标准。据《宋史》记载,当时四方考生源源而来,盛况空前。
丝毫不下于今天的美术院校联考,有幸中选者为百里挑一。考试时,宋徽宗亲自监考,有时亲自出题。他取古人诗句为题,令考生作画,用以测试学生对于诗画结合,诗情画意的理解能力。要求作画者能够先读懂直至深悟诗句的境界,然后再把它化为可视的画面,考题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等。
在试绘“踏花归去马蹄香”诗意时,许多人只是着意于描写归马落花,就题作题;有一位聪明的画家,却只画几只蝴蝶,在马蹄后面飞逐,便巧妙地暗出抽象的花香。宋微宗亲自点评这个画作意境好。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许多人都是画一个空船,或者船头立着一只水鸟,以表示船上无人。但取得第一名的,却画了一个舟子在船尾酣然睡去,身边放置一根笛子,说明并非无人,只是无人渡”而已,这样,就更加切题,而且意境深远。
如,画“深山藏古寺”一题,立意原在“藏”字上,不须费气力去写丛林、古刹,只要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就足以凸显画题了。要作好这种富有意境和情趣的试题,应试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富于独创精神,否则难以夺魁、入选,正如《萤窗丛谈》所说的:“夫以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所谓“超拔”就是创意新颖,不蹈袭前人;观察能力、思想感情、技巧修养都须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