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羽也十分珍视这个封号,后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自报这一封号,吾乃汉寿亭侯,关羽。汉寿亭侯到底是什么官职汉寿亭侯并不是一个官职,关羽被封的偏将军才是一个官职。自古以来讲究职以能授,爵以功赏。官职是属于行政职位,有具体的职务和对应的需要管多少人做多少事,并且会有考核,而爵位则属于荣誉系统,没有具体的职务也就没有必须要做的工作。
只有做出重大贡献者,才会被授予爵位。早在秦朝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设置了二十个等级的爵位。一为公士;二位上造;三位簪袅;四为不更;五为大夫;六是官大夫;七是公大夫。。。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汉朝建立之后,承袭了秦朝的爵位制度,并且添加了王爵。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为了避免和刘彻同字,彻侯就改为了列侯。
西汉初期,大封群臣,封为列侯者很多,那个时候列侯的封地也很大,到了东汉末年,列侯封地就很小了,大的不过就是四个县,小的甚至只有一个亭(一个亭有多大,《续汉书·百官志》“一里百家”的文字,推论说汉制是“千家亭长”。刘邦就做过泗水亭长,也就差不多管了一千多户人家)。根据《后汉书·百官志》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所以列侯根据功劳大小分为县、乡、亭。关羽为什么这么珍惜自己的亭侯爵位如上面所说。关羽的亭侯,就在列侯中,虽然是最低等级的列侯,却也是二十爵位中级别最高的列侯了。想张飞那么勇猛,封为侯也是在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二十年之后了,而且还是刘备称帝之后才封的,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大汉王朝。再有关羽的大哥刘备,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的时候,刘备也是被封为宜城亭侯,一直到公元219年,才晋封为汉中王,变成了王爵,在这之前,刘备也是当了23年的亭侯。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
周培公在破察哈尔,降王辅臣,大败吴三桂之后,受到了满族大臣的弹劾,康熙也多疑,害怕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所以康熙在朝廷最终胜利之前撤掉了周培公,把平三藩的不世之功给了副将图海。然后调周培公为盛京将军,把周培公放到了满人的老家,以监视住周培公。但是在康熙平定了三藩以后,郑氏台湾又成了康熙的手足之疾,而朝中却没有平台之人可用。
所以康熙又想到了周培公,他要再度起用周培公,而这时离周培公被放逐已经过去了十一年的时间。康熙到了盛京以后,却发现周培公奄奄一息,命不久矣。周培公也自知不起,在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以后,又把自己历十年之功完成的大清大清全舆图献给了康熙。可就在康熙刚刚打开大清全舆图,被大清的疆域之大感到震撼的时候,却传来了周培公去世的消息。
这时候的康熙默然答了一句知道了,并让李德全传旨满朝文武,周培公去世,停朝一次,自己为亡灵守夜。皇帝亲自为周培公的亡灵守夜的消息传到满朝文武那里的时候,满朝文武难掩心中的震惊,这是因为皇帝亲自守夜是臣子难得的殊荣。在封建礼法严格的清代,规定了皇帝只需为去世的先皇和太后守夜(就像乾隆帝只为雍正守灵一样)。
而康熙这一举动实际上已经违了祖制,那么康熙为何还要为周培公守夜呢?又为何要让满朝文武都知道自己为周培公守夜呢?首先,在康熙皇帝的帝王霸业之中,周培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培公大破察哈尔,劝降王辅臣,大败吴三桂,又举荐姚启圣,毕十年之功成大清全舆图。就是这样一个为康熙王朝立下不世功勋的重臣,康熙却把他在雪国放了十一年,让其郁郁不得志而亡。
康熙对突然暴猝的周培公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我想更多的是愧疚与自责。所以康熙为周培公守灵一夜,以寄哀思。其次,康熙如此对待功臣周培公,自然不免为百官诟病。康熙为周培公守夜,给了周培公极大的哀荣,自然可杜绝悠悠众口。康熙虽然在周培公生前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荣,但却在他去世之后给予他王爷都享受不到的哀荣,足以证明康熙的拳拳爱才之意。
所以他才会广而周知自己为周培公守夜这一件事。最后,在守夜结束之后,康熙召集百官训诫。文武百官实际上清楚周培公为何而死,也知道为何康熙贬其至盛京。康熙实际上就是借此机会在告诫满朝文武(尤其是满族大臣),不要只想着窝里斗,想着党争,想着排挤汉族大臣。而是要像周培公一样,实心做事,为大清真正的立一点功劳。同时也是在通过此事号召满朝文武团结一心,共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