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请明确,喝茶不能治病,它不是药物:茶叶,只是一种饮品,它不存在任何治病的“功能”,饮茶和降血压、抗癌等词语并没有关系。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在动物实验中的确体现出了降血压、抗氧化等一些作用,但动物实验中投放的“某种功效物质的剂量”很大,普通人靠喝茶并不能摄取等量的“功效物质”,所以“治病理论”根本不成立。
饮茶,是件好事,但要注意细节:喝“淡茶”:越浓的茶,口感一定会更加“刺激”,但其中所含的鞣酸、茶碱等物质的量也会更大,饮用后会对胃肠造成更大的刺激,甚至会导致出现胃疼等问题。而且,浓度过高的茶饮口感不佳,苦涩感会让心情变得不美好。饮用淡茶水,不给身体增加额外的刺激;将饮茶当成一种爱好,拒绝过分吹捧。注意“饮茶时间”,比较推荐“饭后饮用”:综合来看,推荐大家在饭后饮茶,避免由于空腹饮茶给胃肠增加刺激,增加“醉茶现象”的发生风险。
饭后半小时,泡一杯温茶,促消化,美化心情,不失为“饭后的一种享受”。注意饮茶温度,适中才安全:泡茶温度不做强调,但“饮茶温度”需要严格注意。喝接近于体温的茶饮,最高温度不建议超过65摄氏度,不给身体增添麻烦。喝茶,一种“惬意的养生方法”,推荐尝试,但不可盲目“行动”。科学看待,适当饮茶,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饮茶之事中获取“幸福”。
中国茶如何传入日本的?
欢迎关注【懂茶帝】有茶友来问:“知道这日本茶是从咱们这传过去的,可是怎么传的啊……小懂给简单介绍下呗!”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日本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茶礼的东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自中唐时期中国寺院茶礼逐步形成之后,每一位来华留学的日本僧人和每一位东渡弘法的中国僧侣都是其不同程度的传播者。
只不过有的留下了记载,有的没有留下,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径山茶。▲径山茶现在就和小懂一起捋一捋,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渊源吧。中、日茶文化的历史在历史上,日本和我国可说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日本在大化(645年)改新后,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体制的同时,茶和饮茶习惯就此传入日本。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绚烂,是周边临国朝圣的对象,尤其是日本,对中华文明极为向往,日本朝廷或组建文化使团前来学习,或派僧人进修佛法,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法伴随着佛教文化东输而传入日本。
中国高僧鉴真和尚在唐代东渡日本,当时他除了带去大量药品,还把茶带到了日本。到了宋代,中日僧侣往来增多,日本僧人荣西在宁波天台山学习,回国时带走了天台茶种,以及当地的制茶技术和相关茶书,并撰写了《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第一本茶书。荣西和尚的倡导,促进了日本茶的饮用和普及,荣西被日本人尊奉为“茶祖”。后来,荣西的徒弟道元也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宁波阿育王寺、杭州径山寺、宁波天童寺学习,径山茶宴令他印象深刻,他回国后撰写了《永平清规》,是最早记载日本禅茶茶礼的典籍,这本书对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