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孝”一词,中国人大约都知道什么意思。家庭是小国家,国家是大家庭。清代宫廷女子的服装比较特别,而在领子处通常都会有一根白布条,尤其是在春夏秋季节,冬天的时候往往是没有的。事实上,清代后妃脖子上挂着的白布条,正式名字叫做“领巾”,是清朝宫廷女子服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配饰,也是清朝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衣服配饰。
什么是重孝?
“重孝”一词,中国人大约都知道什么意思。比如父母去世,儿女为父母服丧,身穿丧服,就是所谓“重孝”在身。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孝”又绝不仅仅指为父母服丧。在古代,诸候为天子,臣子为君,妻妾为丈夫,长房长孙为祖父,都是所谓重丧。要把这事讲明白,而是要讲讲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丧葬制度。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小国家,国家是大家庭。所以,家庭是社会的核心。而在家庭关系中,是以我(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建起社会伦理关系。从我向上下向各数四代,称为九族,分别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上下垂直的血缘关系,称之为正支,以兄弟姐妹,形成的关系,称为旁支。
这种关系,北方人过年时供的族谱上,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古代宗法社会之下,人与人关系的远近,与血缘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不明白这种关系,就会被认为不知远近,不知好歹。丧葬制度的建立,体现的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亲人去世了,血缘关系近的,要服丧志哀,这是制度建立的第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牵扯到社会地位和财产的继承问题。
我们看电视剧中传统出殡的情节中,有孝子摔盆的环节,听人说,去世的人可能会有几个儿女,摔盆的人,是去世者生前房子的继承者。简单的明白了上面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的丧葬制度,除了志哀以外,还有明确人伦和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宣示意味。正是因此,古代丧葬制度在服饰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与死者关系的远近。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了血缘关系“五服”制。
一提起这些,有些人立马会以封建落后视之,但是,我们现代婚姻法所禁止的近亲结婚规定,与古代的五服血亲制,是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的。“五服”,就是五种丧服。人去世之后,按血亲的远近,可以穿五种服装志哀。这五种服装的名称按从近到远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它是用粗麻布做成,不缝边,故成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