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的嫩叶不要扔掉,一样可以制成茶叶。②修剪:修剪只针对封林的茶园进行,一般在重霜结束后在30-35厘米高处平剪或中间稍高,两边略平的样式修剪,成年茶树的高度都是固定的,便于采摘,每年修剪只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6、排灌:茶树不耐涝,每年要做好茶园的排水工作,尤其是田地种植的茶园,要在田间多开几条排水沟,便于在雨季排出积水,茶园是不用人工灌水的,像山区也没那个条件,加上茶树耐旱力及强。
在采摘季节遇到干旱可增施叶面肥促其生长。八、病虫害防治:茶园病害很少发生,主要是虫害。①茶瘿螨: 4月前,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茶瘿螨结合防治茶煤病。②黑刺粉虱、茶蚜和茶绿盲蝽:4月中下旬,用40%的乐果1000倍或结合使用25%的扑虱灵1000倍防治。现在提倡培育生态绿色茶园,像毛坝镇在防虫方面都不用药物,而是要防虫贴和防虫灯进行杀虫。
中国茶叶品牌如何全方位崛起?是先做品质还是先做营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始终处于“有名茶无品牌”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作“原料茶”,以“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形象出现在国际茶叶市场。更有甚者,有学者断言道: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虽然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但这句话不得不让我们深省:中国茶究竟陷入了怎样的品牌营销误区呢 ?一、“文化”的误区茶业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自然有厚重的文化背景与底蕴,历史上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盛情讴歌。
但是茶叶行业倡导的“文化”,首先应该是一种“商品文化”,一种“主题包装文化”,一种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的“文化”;而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化”。市场行为必须分清主、次;分清“皮”、“毛”――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文化”是为了产品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文化”是为了产品的销售,而不是牺牲销售来证明自己的品牌(企业)有文化!百家争鸣茶说也是泛滥成灾,业内人士莫衷一是各执一说,业外人士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于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言者自言,听者自听。至此,中国茶道因多助而失道,因多言而失言。中国茶业营销:“文化过度、营销不足”。二、产品的误区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有效的挖掘、提炼出自己产品的独特卖点,更缺乏品牌的“归核――品牌内涵的缩定,走进了产品严重的同质化怪圈。因为缺乏品牌区隔、就缺乏品牌的鲜活度,缺乏品牌支撑,产品的附加价就不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就会下降,产品也因此缺乏持久的竞争力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