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蒙古人也是吃粮食的。早在汉代,大汉铁骑攻破匈奴人的时候,就发现匈奴有不少粮仓,里面都死小米。这些小米,主要来自于和中原的粮食贸易。对于中原来说,小米其实并不值钱,可以用粮食换取游牧民族珍贵的毛皮和宝石。蒙古人有了小米以后,就多了吃粥的习惯。一天两顿中,早饭往往就是喝点粥,坚持过一天,晚上才正儿八经吃顿饭,有时候会有肉。
这样就更节省牲口,也不用每天拼死去打猎了。说通俗点,游牧民族的肉食,主要来自狩猎,吃的并不算多。相对来说,奶制品则是每天都要吃的。以上肉奶,会搭配小米等粮食,这就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了。自然,他们也会吃点蔬菜,但都是搭配作用,就像我们的小菜,比如:蒙古韭、沙葱、沙芥、草黄麻、香叶芹葱头、水车前、茸草等可以食用的特产绿色植物。
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吃饭肉奶太多,维生素缺乏,从今天角度来说就是非常不健康。这也是游牧民族,平均寿命短的重要原因。不过,他们吃饭很豪爽的。《北虏风俗》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蒙古人吃肉“皆半熟,以未熟者耐饥,且养人也。肉之汁即以煮粥,又以烹茶,茶肉味相反,彼亦不忌也。……食肉不用筷,手持肉一大片,半入口中,余以刀切断而食之。
唐朝是怎么处理民族关系的?唐太宗为何被尊奉为"天可汗"?
唐朝的民族关系前期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最终的结局却不算长治久安,比如众所周知的安禄山,比如靺鞨渤海的自立,比如后期沙陀和契丹的崛起,甚至包括党项也是在唐朝后期取得夏州一带。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写一本书都不见得可以说清,但如果针对唐太宗的天可汗,同样可以看出隐患很大。比如天可汗的称呼,历来都认为是唐军打败东西突厥以后,西北塞外各部族拥戴唐朝,对李世民的尊崇天可汗,还把朝贡长安的道路叫做朝天可汗路。
是这样吗?可汗本来就是突厥等塞外部族的尊号,塞外部族尊崇一个唐代皇帝为可汗,到底是我们后来认为的汉化?还是把皇帝塞外胡化?怎么称呼原本可以不用我们后人小题大做,但是,如果从后来唐朝边疆不断出事,西域的丢失,吐蕃、薛延陀、南诏、安史、回纥、契丹、黠戛斯、沙陀……这些部族当真都被收复了吗?可以说都是分分合合,这个不能说唐朝的治理多么成效显著,因为不能用陈寅恪的文化角度可以解释清楚。
假如今天再来看唐朝的文化问题,就能明白,这的确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包容,唐朝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汉化,唐朝本身就有北朝民族文化倾向,所以,天可汗的说法就是突厥文化的体现,而不是什么中原唐朝皇帝当真使塞外各部族从文化上收服了他们,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恰恰很多人把天可汗和中原皇帝等同混淆了。只有明白天可汗的突厥文化痕迹,就能看到为什么后来唐代的边疆部族动荡这么明显,甚至最后造成宋代的尴尬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