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着冲泡品尝了一下,已经完全没有绿茶味,反倒带着很浓郁的陈年生普的味道。干茶5克,汤色是第6泡的,10秒出汤,茶底油光发亮。像典型台地茶,不属于高山古树系列,但是品质很好。”绿茶?35年?从来没想到将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吧?国家高级评茶师张婷婷说,这款茶看上去像江南茶区的茶种,复焙应该是指重新再干燥一下,以免受潮。
经过多次烘焙,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颜色,外观有点像红茶,但是滋味应该不会像红茶那样,而是更接近陈放多年的生普。其实绿茶陈放多年后,只要没有变质,也是可以喝的,只是不再有新茶的鲜爽和香气了。35年了,还是绿茶吗?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经过长期陈放,与当初相比早已面目全非的茶,到底属于什么茶呢?还是绿茶吗?就此,小懂请教了多位业内专家,却得到的不尽相同的答案。
陈化绿茶?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刘政权副教授分析说,这款茶应该属于陈化绿茶的范畴,主要是伴随茶多酚氧化聚合为茶红素、茶褐素。另外,部分水浸出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物,而使总的水浸出物降低,香气成分与纤维素作用形成木质化气味。一般情况下口感是陈化绿茶或类似黄茶的风格。但贮存效果和复焙条件相关性很大。
非绿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员副院长杨秀芳老师告诉小懂,如果茶叶的原料品质好,存放条件得当,茶叶是会发生奇妙的转化的,但有时很难界定到底属于哪一类茶。这款茶经过几十年的陈放和反复烘焙,已经失去了绿茶清汤绿叶的基本特征,因此肯定不是绿茶了。与杨秀芳副院长观点相似的,还有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他说,这种情况应该就不属于绿茶了,但也不能归到其他茶类的某一类。
绿茶?浙江大学茶学系几位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六大茶类是按制作时的工艺来区分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款茶应该还是绿茶。只不过经过多年陈放,绿茶中的儿茶素含量在下降,抗氧化能力在下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一般都是10年左右的陈茶。而且各大茶类的变化都是不同的。关于这种陈放几十年的绿茶到底属于哪一类,专家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大多数茶叶在冲泡时,不管你是选用盖碗、紫砂壶、玻璃杯、巧乐杯还是快客杯,冲泡的是什么茶叶,多是先放茶叶再倒水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用玻璃杯冲泡绿茶时,有中投法和上投法。比如在煮白茶、普洱时,可以先煮水,带水沸腾后再加茶叶继续煎煮。绿茶的玻璃杯冲泡法明代张源所著《茶录》一书在谈到投茶时是这样说的:“投茶有序,毋失其宜。
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意思是在冲泡绿茶的时候,投茶是有顺序的,即所谓的下投、中投、上投。上投法 上投法即先冲水后投茶,适用于特别细嫩的名优绿茶,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缺陷:会使杯中茶汤浓度上下不一,茶的香气不容易挥发。因此,品饮时最好先轻轻摇动茶杯,使茶汤浓度上下均一,茶香得以透发。
中投法 先将水注入杯中约1/3处,将茶叶投入杯中,再将水徐徐加入杯的七分满处,即可品茶。一般龙井、六安瓜片等大多采用中投法。中投法对茶的选择不是很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泡茶水温偏高带来的弊端,但也使泡茶复杂化。下投法 先投茶后注水,适合于茶条松展的茶。煮茶对于偏爱浓茶的茶友,在冲泡白茶时,可以用陶炉或玻璃壶煮饮,茶量取7-10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