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茶以淡雅的兰香、花果香、蜜香为主,老茶则表现出樟香、枣香、木质香等等。❤❤❤3. 味觉的尝▲品尝普洱茶这是品茶的最后一步,可以说一款普洱茶的真面目如何,都能从中发现。我们需要从甘、甜、苦、涩四个维度去判断普洱茶的品质。在喝茶时,将茶汤含在嘴里,吸一口气,在口腔中咀嚼吞咽,分析其中味道。大多数普洱茶闻起来跟喝起来的香气特点比较接近。
▲普洱茶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款普洱茶是否粘稠,茶质厚还是薄,涩感是紧结还是松软,汤水是粗糙还是“如天鹅绒般丝滑”。茶汤入口,舌头缓慢搅动,让茶汤与舌尖、舌心、舌根以及上下颚充分接触。几秒钟后,喝下一小口茶汤,静静感受茶汤的滋味,以此来评价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总之,品茶是一个给人以享受的过程,不用想太多,亦无须担心什么。
关于“茶”的诗歌有哪些?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在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饮茶是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当然更是留下了很多品茶颂茶的诗词。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历代的诗词名家更是少不了名篇佳作。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大诗人苏东坡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实在是数不胜数。
比如“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比如:“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到茶诗,当然少不了禅茶。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因此茶诗中往往有禅味。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极好的例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写茶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今天就写道这里,希望大家喜欢。
乌龙茶和铁观音的区别是什么?
感谢头条邀请!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个茶叶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凤凰单枞等都属于青茶的范畴,而且铁观音也属于乌龙茶的一种。只是铁观音的选料制法,与其他的乌龙茶不尽相同,所以就单列出来了。至于天福为啥要把铁观音和乌龙茶分开,主要还是为了区别产品和市场吧,也许乌龙茶特指的岩茶呢?具体可能要问问相关知情人士了。
茶的来源和来历是什么?什么茶最好?
一般而言,如果想要探寻一个事物的来源,最好从记录该事物物名的古文字入手。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侧重于以形表意。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从记录物名的古文字字体去探寻该事物的由来。在唐代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献里并没有“茶”这个字。但是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晒青制茶法,也就是说至少在三国以前中国就有了现代意义的茶。
只不过唐代以前的文献里都把茶写作了“荼”。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记录荼的是《诗经·邶风·谷风》,诗曰:“谁谓荼苦?”汉代毛亨解释说:“荼,苦菜也。”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物》解释“荼”说:荼,苦菜也。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也把荼解释为苦菜。所以荼的本义为苦菜。中国古人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些苦菜吃了可以提神,也可以强身健体,所以慢慢地就有了把这种苦菜拿来食用的习惯。
这种用来提神健体的苦菜就是现代意义茶的祖先。两汉以前,中国的茶叶都是将鲜叶直接放进汤里做羹或者做粥的。所以中国古代只有吃茶而无喝茶之说。但是,吃茶的鲜叶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如果想要一年四季都吃上茶,只有把茶像其他菜一样晒成干。因为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发现失去大部分水分的菜干可以长时间保存。所以,两汉至三国期间,茶就以晒青的方式出现了。
隋唐开始,人们创造了蒸青制茶法。明代人们创造了炒青制茶法。炒青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常见的制茶法。晒青被白茶继承下来了,蒸青被恩施玉露等茶继承下来了。这就是茶的来历。至于什么茶最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中国可以产茶的地方太多了,不同的地方做茶的手法不一样。中国光茶的大类就有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绿茶、黑茶、黄茶六大类。
每一类的产区都很大,每一个小产区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做出茶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所谓类类有好茶、处处有好茶,哪个最好真的无从比较。所以茶友们常说茶无止境,因为谁也不知道最好的茶到底是什么茶。再加上每个人的喝茶经历、对茶的期望值不一样,口感偏好也不一样,对茶品质的判断也会因人而异,评判有很大的主观性,就算有了结果,也不会客观。